随着上海楼市的竞争加剧,又仿佛一夜回到2015年,各家在产品力方面着力:从“好房子建筑规范标准”到用材升级10倍杠杆,从社区景观打造到公区被空前重视,会所自然是其中重要一环。 曹冲可以用一船石头来称象,会所之于卖房的价值却无法真实估量,但坊间相对粗放地用了“会所不是万能的,但没有会所是万万不能的”来逆推论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 一、会所的卖房价值重于使用 社区会所不是新玩意,伴随着上海楼市的进化生成并生长,有无会所&会所档次都会成为营销不会漏掉的主要卖点之一,但长期以来关于会所“中看不中用”的声音也不绝于耳,涉及到业态、收费、经营和维护,那些曾经的风光无俩,今天也在社区中成为了食之无味。 只是伴随着这一轮【好房子建筑规范标准】的重来,会所重新被重视起来,其和架空层、入户大堂、社区景观等一并被打入了公区这个文件包,而公区正是此轮楼市产品力竞争的主要方向之一,也是限价被打开之后房企愿意投入的一大资金使用方向。 展开剩余85%严格意义上说,会所能否归入公区也莫衷一是:在房地产开发或物业管理中,如果会所是对全体业主开放的,比如健身房、游泳池、阅览室等,虽然可能收费或有条件使用,但它属于小区配套公共设施,此时可以视为“公区”的一部分;从产权归属角度看,如果会所是开发商自持或独立产权单位,甚至后期对外营业(比如变成私人俱乐部、餐厅、美容院),那它不属于“公区”,而是商业用房或专有部分。 仅以上海为例,大多数社区会所可以算公区。 会所的价值不仅是“万能和万万不能”的逻辑,其在营销(包括二手房转让)中的作用力远胜于未来移交物业管理之后的使用阶段,对购房者而言,会所有没有&(会所里)有点啥是一个划分社区档次的指标,或许正因为如此,会所从无到有&从有到优的潮流一直没有停止过。 会所在房企眼中的价值就像水景,也知道有会所有水景的好,从赏心悦目到助力销售,但其在后续运维中不可避免的“成本无法被覆盖”——谁用、谁管、谁出钱都是一眼望到头,但不可否认其对于卖房是挺重要的。 即使在房价一路向上的那些年,“造一个建筑(单体),前期做售楼处&后期做会所”的做法都因其实用型而被广泛采纳,如今在卖房越来越难且购房者对示范区越来越看重的当下,会所兼备售楼功能的做法仍然在很多项目中予以实践。 站在沉浸式或场景化的立场,在今天的售楼处“实证式”地阐述未来的会所生活,对于购房者畅想入住后的生活品质是具备引导价值的,同时其作为进入项目的第一印象,“示范区+售楼处+样板房+未来会所”的四合一功能,应该是可以把卖房氛围渲染到最大化的。 二、不建会所,有正反两方面的缘由 尽管会所重要,但也不是所有社区都必需或配置,原因无外乎没地或没利: 所谓没地,一种是规划指标卡死,一种是公共设施挤占。 1、会所属于配套用房,不占销售面积,开发商没动力为它“腾地”; 2、如果容积率已用满,再建会所就得牺牲可售面积,自然舍不得砍利润; 3、会所如果占绿地或挡日照,规划审查直接打回; 4、政府在土地出让阶段就明示,要求把原本可做成会所的空间,强制用作社区服务站、养老设施、托育园和保障房。 所谓的没利也好理解,就是提前预判并杜绝未来的“用不起”。 1、会所运营巨亏是行业公开秘密,健身房、泳池、SPA 每月水电+人工几万到几十万,物业费覆盖不了,对外营业又被业主投诉“变商用”;也有很多开发商干脆不建,或纸面上建“文化活动站”,交付后空关。 2、产权归属模糊,银行不给贷款:会所如果无法分割产权、不能卖,银行把它当成“无价值资产”,开发贷款评估时直接打零折;开发商站在融资角度,建会所等于加重资产、降低贷销比,所以不如不建。 那么没有会所的项目如何直面卖房? 毕竟对于购房者而言:用不用,是我的权利;有没有,是你的义务。 那些位于繁华闹市的项目自然大言不惭:曾经位于长宁区安顺路虹桥路的虹桥府邸项目没有会所,但因为地段实在太好自然配套都在“5分钟生活圈环伺”,所以销售人员敢于冠冕堂皇——“我们要什么会所,出门什么都有卖”! 同时,那些就在家门口的会所,事实上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态,此话怎讲? 当时位于一号线宝山段的某社区,就因为会所招商不利而苦恼,原本被策划公司忽悠的KTV夜总会在招商中屡屡一鼻子灰,理由很简单:夜总会开在社区,业主肯定不方便来玩;外来消费者有那么多选择,为什么跑到人家的社区来消费?! 没有会所那就争取泛会所(这当然不能只是画饼充饥),这可以是一个空间概念,也可以是一个虚拟空间即内容范畴,关键看你怎么“泛”? 可以没有空间,不能没有内容。 三、会所是形式,关键是内容 既然会所在销售中那么重要,是不是不配置会所的社区就玩不转了,或者说非死不可?答案也不尽然。 说到底,会所是形式、是空间、是载体、是“静区”,如果没有动态的内容填充,在营销阶段不能让购房者产生联想,到了交付运营又要看招商团队的本事,“引进什么”和“购房者喜欢什么”之间也是一组不对称。 所以,“先天”没有会所也好就像无老可啃的学子要自寻出路,“泛会所”三个字也听说好久了,就怕只是销售的泛泛而谈! 一种是充分利用示范区的功能,把社群功能从室内(会所)延伸到室外,广袤天地大有所为嘛!特别是上海,“大半年是春夏秋”,户外优势明显的郊区刚需盘,用一场接着一场的亲子、邻里、在地活动,让购房者提前爱上这片土壤,这是一种讨巧的应对。 还有一种更值有启发,把业主和锁定的户型进行捆绑,充分利用样板房进行未来不生活新场景的预演,把活动做到样板房,不亚于【未来生活使用说明书】,特别在一些改善型社区,购房者为了升级品质但由于缺乏“高攀经验”,就需要提前被代入的场景。 前两天在某个叠加别墅等人,无意间听到一位“原来住公寓现在想要置换到叠加”的购房者讲了一个笑话型启示:“我们不要下叠,楼上扔垃圾太讨厌了”,殊不知下叠往往是附赠面积最大的首选户型! 但这句无心快语的确值得营销条线通过去芜存菁来应变。 营销中轻飘飘一句“我们做现场活动”其实可分解的道路有 N条:是一对多的示范区开放仪式、游园会、售楼处亲子活动,还是点对点的“小团活动”,比如样板房的直播、读书会、影音分享? 两种辐射范畴的活动都有价值,只是在不同营销阶段的比选嫁接蕴含深意,活动的分类有很多种,但在针对客群的“初赛、复赛和决赛”是否有点针对性思考和尝试呢?这是本文预留的所谓钩子。 说到底,会所是死的&活动是活的。 有了会所的项目,要想好如何在交付之后的可持续发展;没有会所的项目,既然“少操了未来的心”,那么就要想好当下的功能呼叫转移——要么让业主更愿意留在家里,今天就告诉TA未来家庭生活的场景把玩;要么让业主更愿意走出来,在社区环境中徜徉、溜娃、社交甚至独处。 不论是I人或E人10倍杠杆,营销不能被会所憋死。 发布于:上海市 |